数学家丘成桐: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人物介绍:丘成桐,出生于广东汕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是第一位获得菲尔兹奖的中国人、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中国人。曾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教席讲座教授,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求真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雁栖湖应用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院长北京雁栖数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发学习,学会提出问题,学会主动迎接挑战,并在过程中分享。作者:Y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现在在清华大学任教。比较中美学生,您认为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丘成桐:中美学生各有所长,但就创造力而言,我认为美国学生更强。我曾经教过一个博士生,名叫理查德·孙,美国人。起初我们只是老师和学生,但最终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们一起研究并撰写文章。如今,他获得了沃尔夫数学奖(与菲尔兹奖并称为数学界的最高荣誉),成为一代大师。她为什么美丽?因为他思想开放,善于独立思考,所以他能通过数学语言表达一些可爱的想法。他的创造力是我在中国学生中很少见的。当中国学生遇到问题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分析问题,而是寻找获取信息,看看其他人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的,然后跟随他们的脚步。这种研究思路严重压制了中国学生的创造力。笔者:您认为是什么影响了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丘成桐:中国学生大部分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即使将来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他们仍然保留着应试教育的心态。这是一个大问题。我在哈佛大学指导了许多中文博士后研究员。当时他们就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也有了一些成果。遗憾的是,回国后,国内同行并不了解自己所做的研究,导致科研经费难以申请。于是他们改变了研究方向,让国内同行评审能够理解。我对此感到惊讶。他们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他们仍然我期望其他人重视自己和他们的工作。他们热情地争夺不同的“帽子”,并认真对待“帽子”。还是一种应试思维,但学习不是为了达到别人眼中的标准,而是为了看看自己真正为社会解决了哪些问题。 May-akda:您如何评价应试教育?丘成桐:考试是一种有效、普遍的测试方法,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技能。我并不反对考试,但我反对国内的备考方式。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大多数中国学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不断回答问题,直到他们形成类似于条件反射的解决问题模式。对于一类问题,学生通常只满足于一种解决方案,而不想了解或获得其他解决方案。事实上,反复回答问题会让学生充满学习热情。编号中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在1000万左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期望并不高。大学毕业后,他们进入社会,然后分散在不同的角落,从事不同的工作。这是社会的需要,可以理解,但不可能过滤掉创造性的人才。我希望有才华、有抱负的学生能够有高考以外的进一步学习的渠道,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应该侧重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对学科的研究。笔者:为了升学的目的,一些家长允许孩子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你对此有何看法?丘成桐: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发学习、学会提问、学会主动迎接挑战、过程中充满乐趣。比赛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喜欢竞争,愿意主动参与,这当然是好事。国外各类学科竞赛的参赛者都是自愿的,有兴趣的都可以去。在中国,由于有竞赛金牌等升学机制,很多家长以升学为目的,让孩子参加竞赛,这不利于孩子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反对学术竞赛的。如果你想成功,你不仅要有天赋,还要有技能,那就是环境。你们也应该像邓亚萍一样,努力实践。作者:27岁,你攻克了世界几何中的高难度差分“卡拉比猜想”。 33岁时,您成为第一位获得菲尔兹数学奖的中国数学家(菲尔兹数学奖)该奖章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每四年颁发一次,奖励全球40岁以下的杰出青年数学家)。您认为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丘成桐:谢谢你有一个好父亲。我父亲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虽然他不是数学家,但我能够成为一名数学家,现在专注于数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他的影响。我10岁时,父亲教我古文。第一篇是《礼记·檀弓下》中的《莱食》,第二篇是陶渊明的《五六先生传》。当时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后来我才明白,这是父亲教我如何做一个好人。他用第一篇古文告诉我,人应该有尊严;第二篇古文告诉我研究的乐趣,我会的使我一生受益匪浅。现在,有的孩子看书,第一次看不懂,觉得没什么用。事实上,对于有深度的书籍,无论是哲学、文学还是物理,光读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知识。你必须读很多遍。上小学的时候,爸爸让我看《红楼梦》。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实在受不了。看了三四遍,我才渐渐意识到它有多好。父亲去世后,我又看了一遍《红楼梦》,感觉不一样了。现在,《红楼梦》我已经读了十遍左右,越看越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所以,有些书,尤其是深奥的书,你看不下去,就读几遍吧。你必须有耐心并彻底理解它们。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思考了很多问题。如果父母想拓展自己的视野,就听听从各方面来看,他们应该让孩子读更多不同的书籍。它不仅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而且让他们。孩子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我喜欢数学,但除了看与数学有关的书外,我还看小说、历史、名人传记等。 14岁的时候,我读到一篇文章,得知中国有一位著名的几何学家陈省身先生,我很兴奋。后来,我读了杨振宁、李政道的传记,得知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我感到更加自豪。我很早就从历史书上了解到,我们应该总结历史的教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因此,在研究数学时,我非常重视三四百年前伟大数学家费马、牛顿、欧拉等人的思想和观点。我也希望我的学生也能理解以及数学的历史和这些伟大数学家的生活,思考他们应该如何创造自己的未来。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史无助于解决问题,也不考试,所以不想学。这实际上是短暂的行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善于向前人学习。牛顿说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我们了解巨人队的想法和做法,就更容易找到成功之路。笔者:很多家长想知道,天赋对于成功重要吗?丘成桐:要取得成功,人才是必要的,但其重要性不超过30%。我个人觉得成功更多的是受环境的影响,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环境。比如印度数学极客拉马努金。中学时,他因严重脱节而未能进入印度最好的大学。科目。他更喜欢数学。没有人教他,所以他只是自己探索,但他探索的很多内容都是错误的。他经常与热爱数学的人讨论问题,并由此结识了英国数学家哈代。后来在哈代的帮助下,他进入了剑桥大学,并在那里取得了后来的成就。如果没有环境的变化,无论他有多么的天赋,也无法取得后来的成就。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毕业的时候,我对他说:“我要上中学了,你怎么样?”他回答说:“我要回家去农场。”当时我以为他是开玩笑,没想到他真的回农场了。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息息相关:父母说务农,孩子就当农民;父母说务农,孩子就当农民;父母说务农,孩子就当农民。如果父母说做小生意最好,孩子就会做小生意。此外,决心也很重要。邓亚萍曾告诉我,很多人训练他:“你个子这么矮,几拳就打倒了对手,没有帕兰可以让你进奥运会。”但他决心与之抗争,他也做到了——进入奥运会并赢得了冠军。所以,想要成功,不仅要有天赋,还要有良好的环境,还必须像邓亚萍那样下定决心,努力培养。另外,失败后的站起来也很重要。现在的孩子往往是在蜜罐中长大的,经不起任何反抗。得高分大家都高兴,失败一次,天塌下来。如果孩子身体脆弱,遇到困难就站不起来。一旦确定了自己的兴趣,那么成功就会到来。九月,很多年轻人将进入大学,开始一段美好的时光。人生新的旅程。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吗?丘成桐:我想跟他们强调,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有认同感。因为没有决心,就没有前进的道路。在做出决定之前,你需要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一旦你确定了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下去,成功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当你下定决心时,你的目标就应该很高远。我说的远大目标,并不是指留在清华大学任教、成为一名学者,也不是指获得任何名誉、地位、财富,而是指影响一个学科的发展,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这样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就在那时,父亲突然去世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但即便如此,我仍然决心要做一名优秀的学者。为此,我一生努力奋斗,从未放慢脚步。我会花五六年的时间来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这段时间,我经历了坎坷,但我始终乐观,通过坚持终于看到了曙光。在坚持不懈的奋斗中,我认识到,一旦定下志向,就必须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决不能因为反抗或诱惑而中途改变方向。话虽如此,人生很长,环境会变,视野会变,自然人的兴趣也会变。一开始看到一座小山,觉得景色不错。爬过一座小山后,你发现前面有一座大山。当你爬上大山时,眼前的景色比以前更好了。这个时候,你的兴趣可能会改变。所以,今天的兴趣不一定是活生生的兴趣,我理解这一点。兴趣可能会改变,但应该是为了研究而改变,而不是为了服务他人。如果你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爱因斯坦遇到了很多困难在研究相对论时,他始终相信自己是对的。他花了十年的时间,经历了许多概念上的转变和无数的错误,才最终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伟大思想。从知识本身出发,改变想法是可以的,但不要仅仅为了得到一顶“帽子”或者为他人服务而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希望年轻人能够坚守自己最初的愿望,不被外力干扰,在寻找真理的路上走得不平坦。笔者:据说您最近领导中国数学界发起倡议,申请在中国主办203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丘成桐:是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是国际数学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会议。 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那时中国数学的基础和水平还算不上名列前茅。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会议,但这次会议成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桥梁。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我国在数学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希望2030年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能够激励更多中国年轻人登上科学的巅峰。最终作者:元芳 编辑:庄青青 文章来源:《女性生活·现代父母》2025年第9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